http://web6.masterlink.com.tw/ec/community/research-k-3.htm
http://www.money-link.com.tw/TWStock/stock.aspx?symid=1313
http://www.stockq.org/
http://www.twse.com.tw/ch/index.php
http://estock.marbo.com.tw/html/stock_info_8201.asp
http://newmops.twse.com.tw/
http://www.moneydj.com/KMDJ/search/searchHome.aspx?_Query_=%e8%81%af%e6%88%90
http://www.angelibrary.com/economic/gsjs/
http://www.moeaboe.gov.tw/oil102/
http://www.dsol.net/class_k.htm
http://www.capital.com.tw/Stock/quote.asp
http://www.otc.org.tw/ch/index.php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0.Nov.8th
自London Euston搭上Virgin Railway以130kph朝北前進
如一般建議的在Oxenholm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5774
一開始,原本我是希望能夠延續之前GF大所規劃的章節來進行寫作,但是寫著寫著,卻發現除非省略許多的基本知識,不然光是「認識硬碟」,篇幅就已經超出之前的預估了。而01當初規劃這一系列「教學類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許多不是那麼懂電腦相關技術與規格,或是組裝電腦的使用者,能夠很輕鬆的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所以經過再三考量之後,我們決定不省略這些基本知識,而是將有需要修改的章節進行部分的調整,好讓大家能夠很輕鬆的閱讀。

此外,在本篇及後續的介紹之中,我們會盡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很容易地就瞭解到相關的知識,除非是很重要的部分,否則我們會盡量少提到一些技術層面的專有名詞,當然,這一點可能就要請一些高手們見諒了。而有提到的專有名詞或是術語,我們也會適當地加以解釋,如果讀者看了之後還是不是很懂的話,可以再提出來討論,我們會在後續的討論中再做詳細的解說。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硬碟的重要性開始,好好地來瞭解硬碟這個在電腦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設備,我們該如何去善用它。

硬碟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把系統主記憶體比喻成人的頭腦中的記憶資料區的話,那麼硬碟就可以想像成是一本一本的書籍。

人所記憶的資料,有非常多是過一下子就忘了的,需要再重新去學習或是記憶,這就好像我們在使用電腦時,儘管電腦執行過各式各樣的軟體,但是一旦我們將電腦關機之後,系統主記憶體之內所存放的資料就會消失不見一樣。而硬碟就是「永久」存放資料的地方,就好比書本一樣,不論人們過了幾個世代,只要保存得當的話,書本理論上是可以永久保存上面所書寫的文字,或是繪製的圖片。硬碟也是如此,只要你平常有「好好地愛護」硬碟的話,硬碟基本上也是不太容易會發生故障的狀況,當然裡頭的資料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

由以上可知,硬碟是電腦內部用來儲存資料的設備之一,所以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想想看,如果你平日用來記重要行事曆,或是一些記了重要資料的筆記本突然不見了,那你應該會急的像是熱鍋上螞蟻吧!因此,雖然平常在使用電腦時,一般我們是不會注意到硬碟實際的運作情形,不過我們還是要小心地使用,以免一旦硬碟發生「不幸」事件,你的重要資料全部毀損,那可就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硬碟的運作原理

要如何「小心地」使用硬碟呢?那得先從硬碟內部的構造與運作的原理瞭解起。

要瞭解硬碟的構造與運作的原理,大家可能要先發揮一下想像力,我用一個例子來做簡單的說明。「黑膠唱片的播放機」,有在玩音響的玩家們應該都很清楚這是什麼東東,沒玩過音響的讀者應該多少也有聽過「黑膠唱片」,黑膠唱片的播放方式是把黑膠唱片放到播放機上面後,把播放機上帶有唱針的唱臂小心地放在黑膠唱片之上,然後隨著黑膠唱片被播放機的旋轉馬達帶動旋轉,唱針得以持續地讀取錄製在黑膠唱片上的樂曲資料,之後我們就可以欣賞到由播放機透過喇叭所放送出來的美妙音樂了。

「黑膠唱片的播放機」的運作方式,以及上面提到的基本構造,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讓大家聯想到電腦上的某些設備呢?聰明如你,應該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例如軟碟機、光碟機等設備,其運作的基本方式與「黑膠唱片的播放機」是非常雷同的,同樣都是把一片"儲存媒介"(軟碟機是"磁碟片"、光碟機是"光碟")放進機器裡,接著機器內部會有一個組件(通常稱為主軸馬達)將這一片"儲存媒介"夾住,然後開始旋轉,最後透過機器內部的資料讀取/寫入裝置(類似黑膠唱片播放機上面的唱臂+唱針)就可以對這一片"儲存媒介"進行資料的存取了。

硬碟的運作原理也是如此,只是硬碟的磁碟片是直接安裝在軸心上,當主軸馬達開始旋轉時,磁碟片也就會跟著一起旋轉。而硬碟內部的資料讀取/寫入裝置一開始是固定在「起始位置」,在硬碟啟動有需要存取資料之後,資料讀取/寫入裝置才會移到磁碟片上面,開始進行資料的存取,而當硬碟停止運轉或是長時間沒有資料的存取需求時(通常是進入待機狀態),資料讀取/寫入裝置就會再回到剛開始的「起始位置」。


硬碟的資料讀取/寫入裝置在進行資料存取前後的運作狀態(原圖取自WD官方網頁)。

硬碟的內部構造

硬碟由於外面都會有一層「鐵殼」來對內部的磁碟片以及各式的零組件做保護,所以絕大多數的電腦使用者是看不到硬碟內部的實際狀況(雖然其實也不需要去看),了不起就是看一下硬碟底部上頭佈滿許多電子零件的電路板就好了。不過,如果你實在是好奇寶寶中的佼佼者的話,那麼我會建議你拿一顆已經壞掉,或者是肯定廢棄不用的硬碟來做拆解,先將硬碟底部的電路板上的固定螺絲拿掉,然後可能會需要帶有一點暴力的方式取下電路板(這部分各家廠商的產品設計方式不同,可能需要多嘗試一下才行),接著移除掉礙眼的零組件(如果有的話),這些動作都小心地做完之後(請注意:這裡的小心是請小心你的玉手,可不是硬碟喔,反正都壞掉或是廢棄不用了,不用小心它了,所以建議最好是戴手套啦,以免不小心被電路板或是其他的小零件傷了你的玉手),硬碟「真正的」內部構造就會完整的呈現在你的眼前了。

如果你不想拿寶貝的硬碟開玩笑的話,那也沒關係,我們再來發揮一下想像力。

硬碟之所以會「硬」,就是因為外面有一層「鐵殼」保護,軟碟之所以是「軟的」,顧名思義,就是它少了「鐵殼」的保護(只有塑膠殼啦)。以人來形容的話,硬碟就好比開汽車一般,人的外面罩了一層鐵殼,而軟碟就好像是騎摩托車,摩托車上被人罩著。(而人呢!只有頭上戴安全帽~頂多下雨穿雨衣啦!)

嗯~好像有點冷...回歸正題吧!

從字面上來看,硬碟跟軟碟都有個「碟」字,這表示他們都跟「磁碟片」有所相關。軟碟的磁碟片是一片薄薄的、方方正正的像「方塊豆乾」一樣的形式,將3.5吋軟碟片上方的保護蓋移到旁邊,就可以看到裡面「真正的磁碟片」了。而將"保護蓋移到旁邊"這個動作,就是你每次將軟碟片放進軟碟機時,軟碟機會對軟碟片所做的動作,透過這個動作,軟碟機內的磁碟讀寫頭就可以對軟碟片內部的磁碟片進行資料的存取了。


翻了好久終於找到的3.5吋軟碟片。


移開保護蓋就可以看到裡頭「真正」的磁碟片了。


這是軟碟機的磁碟讀寫頭,上、下都有,因為磁碟片的兩面都可以存取資料。


將3.5吋軟碟片放進軟碟機的樣子,注意磁碟讀寫裝置的組件會「夾住」軟碟片。

由以上可知,硬碟的內部包含了一片到好幾片的磁碟片,想像一下,將軟碟片放進軟碟機裡,然後外面包了一層鐵殼,這樣就成了一部硬碟的基本構造:包含磁碟片、磁碟讀寫裝置(磁碟讀寫臂+磁碟讀寫頭)、主軸馬達。


硬碟內部的構造(原圖取自WD官方網頁)。

最早期的硬碟大致上的構造就是這麼地簡單,而後來為了增加硬碟存取資料的效能,廠商開始在硬碟上面加入緩衝記憶體(Cache Memory,一般簡稱為Cache),緩衝記憶體的作用與之前在CPU章節所提到的L1或L2 Cache是一樣的,都是用來存放"比較可能"會經常用到的資料,所以雖然理論上,緩衝記憶體的容量是越大越好(目前市面上可看到的桌上型3.5吋硬碟的最大緩衝記憶體容量已經來到32MB),不過一來是成本的問題,二來是緩衝記憶體僅是存放"比較可能"會經常用到的資料,這個"比較可能"就牽涉到邏輯命中的機率問題,所以也不一定就是容量越大越好。


這顆記憶體晶片就是硬碟的緩衝記憶體。

綜合以上所說的,相信大家已經可以瞭解到一部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硬碟內部,完整的組件就包含有:一片到許多片的磁碟片(兩面都可以存取資料)、磁碟讀寫裝置、主軸馬達(含軸承)以及緩衝記憶體等。另外還有硬碟的電源接頭以及對外的傳輸介面部分,我們接下來會再做詳細的說明。

硬碟的外觀

瞭解了硬碟內部的基本構造之後,接著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硬碟的外觀。當你購買一顆硬碟,打開外包裝,從包裝袋(通常可以防靜電)將硬碟拿出來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是硬碟上面那一張大大的標籤貼紙,上面一般都會標示出硬碟廠商的名稱、硬碟的型號、硬碟的容量、使用電壓規格以及一些注意事項,有些硬碟廠商還會在這張標籤貼紙上註明硬碟模式(IDE硬碟通常是Master、Slave、Cable,SATA-2硬碟則可能會有SATA-1、SATA-2)的跳針設置方式,有的則是在使用手冊中說明。


IDE硬碟上面的標籤貼紙。


SATA硬碟上面的標籤貼紙。

將硬碟翻轉180度,你可以看到硬碟的底部有一小塊電路板(有些硬碟廠商會將硬碟的底部全部包覆,以保護硬碟底部的組件),這是硬碟的控制電路板,上面會有一顆記憶體晶片,這就是剛剛提過的緩衝記憶體。由於硬碟的許多功能都是由這塊電路板來控制的,所以千萬要小心別讓電路板不小心刮傷,電路板故障可是會讓硬碟無法運作的。不過電路板故障還算是小事,通常送去維修中心換一片電路板,硬碟又可以回到生龍活虎的狀態;萬一是硬碟內部的磁碟片發生出問題,那可就要大費周章了,而且很大的機會是要跟硬碟說掰掰。


硬碟底部的樣子。


硬碟底部安裝散熱風扇的樣子。

硬碟底部兩邊通常都會有設置左右對稱的螺絲孔(參考上圖),一般來說,這是給使用者安裝一些散熱器用的,而在硬碟左右兩側的3個螺絲孔(前、中、後各一),則是在安裝硬碟到機殼上的硬碟槽時,用來固定硬碟,減少硬碟運作時的震動,也可避免硬碟不小心從硬碟槽中掉落。有些機殼(或硬碟外接盒)的硬碟安裝是採用滑軌設計,也就是使用者必須先將滑軌組件安裝在硬碟的兩側,然後才能「滑進」機殼(或硬碟外接盒)的硬碟槽內,而這些滑軌組件也是安裝在左右兩側的螺絲孔上。


硬碟左、右兩側的3個螺絲孔(前、中、後各一)。

接著再看到硬碟的後端,也就是配置有傳輸介面以及電源插座的地方,這裡請參考下圖。以目前的硬碟市場來說,雖然SATA介面已經成為主流,不過因為大家之前的電腦都是使用IDE介面,所以IDE介面的硬碟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的銷售量,而且應該還可以存活一陣子。另外,由於SCSI介面的硬碟現在比較少見了,而且它的介面配置與IDE差不多,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不再特意放SCSI介面的配置圖片;至於SAS介面,則是與SATA介面一樣,可以直接參考。


IDE介面硬碟的介面配置(原圖取自WD官方網頁)。


SATA介面硬碟的介面配置(原圖取自WD官方網頁)。


SATA介面硬碟同時配置有12V 大4-Pin電源插座(原圖取自WD官方網頁)。

上面3張圖的第一張是IDE介面硬碟的介面配置,從圖中的標示可以看到40-Pin的IDE介面插座、俗稱為12V 大4-Pin的電源插座(SCSI硬碟也是用這種),以及設定硬碟模式(Master、Slave、Cable)的跳針。上面的第二張圖是SATA介面硬碟的介面配置,從圖中可以看到SATA介面插座、SATA的電源插座以及設定硬碟模式(SATA-1或SATA-2)的一些跳針。由這兩張圖應該可以很明顯地看出,IDE與SATA介面不論是傳輸介面或是電源插座,在型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相信應該沒有人會搞混;而考量到有些使用者的電源供應器可能比較舊,沒有提供SATA電源接頭,所以有些廠商的SATA(或SAS)硬碟會同時擁有12V 大4-Pin與SATA兩種電源接頭(參考上圖)。

在安裝上,這兩種介面硬碟的排線與電源接頭在外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接頭前端的外殼上,也都有防呆的設計,所以只要不是暴力安裝的話,應該也不太容易插錯或插壞(詳細的安裝步驟我們留待後面組裝電腦的部分再詳加說明)。至於筆記型電腦用的硬碟部分,由於各家筆記型電腦廠商的設計不見得一樣(雖然硬碟都長的差不多),而且在選購筆記型電腦時,使用者通常會選擇好所需要的容量了,自己手動升級的機會不大(買外接式硬碟還比較方便),因此我們就不特別額外說明了。


由左至右依序是軟碟機的排線、IDE硬碟的排線以及SATA硬碟的排線。


SATA硬碟的電源接頭(左)與IDE硬碟的12V 大4-Pin電源接頭(右)。

認識硬碟的規格

當你到一般的賣場上想要選購硬碟時,大部分的店家大概都會標出出各家廠商硬碟產品的一些重要規格,包含有:容量、轉速、緩衝記憶體容量、傳輸介面等(這些規格有些會在硬碟的包裝盒或標籤貼紙上標示出來),而如果你到廠商的官方網站上查詢資料的話,你可以發現硬碟的規格其實不只如此,還有許多細部的項目(例如抗震性、操作溫度...等),不過我們在這裡為了篇幅著想,我們將一些比較直覺性的規格(例如運作噪音)省略掉,只針對比較重要、跟使用者有直接相關的規格做詳細的說明。(PS:由於緩衝記憶體已經在前面做過說明,所以在規格介紹的部分就不再重複了。)

尺寸

首先我們要看的第一項規格,就是硬碟的尺寸大小。一般來說,硬碟是依照尺寸大小來區分各種不同的適用領域,例如現在的桌上型電腦幾乎都是使用3.5吋的硬碟,而筆記型電腦則大多數都是使用2.5吋的硬碟,不過有一些超小型、訴求於行動力的可攜式筆記型電腦(螢幕尺寸多半是在10吋以下),則會使用1.8吋或是尺寸更小的小型硬碟。由於在不同領域的硬碟通常都會有該領域的硬碟安裝槽的標準規格,所以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大尺寸的硬碟是無法應用到小尺寸硬碟的適用領域裡(除非使用外接的方式),而小尺寸的硬碟如果想要在大尺寸硬碟的標準安裝槽上使用的話,通常也得要加裝適合該尺寸的硬碟架才行。


左邊是筆記型電腦用的2.5吋硬碟,右邊是桌上型電腦用的3.5吋硬碟。


WD新推出的10,000轉、SATA硬碟:VelociRaptor,雖然外型實際上是2.5吋的型式,不過卻有獨家的IcePack框架(具備散熱功能),可直接安裝在3.5吋的硬碟槽上(圖片取自WD官方網頁)。

硬碟的尺寸大小還會直接影響到硬碟的容量,因為在相同的技術(單位資料儲存密度)以及使用相同的磁碟片數之下,硬碟的尺寸越大,容量也就會越高,所以在同一時間點,市場上最大容量的3.5吋硬碟的容量會大於最大容量的2.5吋硬碟,再大於最大容量的1.8吋硬碟....。

至於硬碟的效能部分,由於技術上的限制以及應用層面的需求不同,例如一般筆記型電腦用的硬碟的轉速就不能太高,以免因為硬碟產生的廢熱過多而影響到整部筆記型電腦的散熱設計以及穩定性等,所以轉速比較高的3.5吋硬碟的效能通常會高於轉速比較低的2.5吋硬碟,再大於1.8吋硬碟...。不過現在新一代的2.5吋硬碟不論是在容量、轉速(目前主流已經來到7,200轉)、或是硬碟內部的各項技術上,都比以往有更顯著的進步,甚至在效能上也不會比3.5吋的硬碟差多少,再加上2.5吋硬碟有尺寸上的優勢(與3.5吋的硬碟比起來,同樣的空間可以裝入更多顆的2.5吋硬碟;或者是使用相同數量的硬碟,2.5吋的硬碟所需要的空間會比較小),因此目前2.5吋硬碟有朝向桌上型市場發展的趨勢,特別是在需要使用到多顆硬碟的儲存伺服器市場上,其優勢更是特別地明顯。

容量

當你有需要購買硬碟而到一些賣場上查看實際的商品,或是透過網路來搜尋相關的硬碟資料時,相信你一定會碰到硬碟各式各樣的規格,其中對於一般使用者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硬碟的「容量」了。以目前的市場來看,主流硬碟的容量已經來到500GB以及750GB(1GB=10億個位元組),而更高容量的TB(1TB=1000GB)等級硬碟目前還屬於高價位的產品,除非你沒有預算的限制,不然我個人是不建議現階段去購買這麼高容量的硬碟,反正現在桌上型電腦的機殼大多可以安裝超過4~6顆以上的硬碟,大約6千元左右就可以買到2顆500GB容量的硬碟了,何必砸下重金去購買高成本的TB硬碟。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硬碟容量的計算方式雖然都是以MB、GB、TB...等單位來計算,不過實際上硬碟廠商對於這些單位的定義與Windows作業系統的定義是有些微的差距。硬碟廠商對於MB、GB、TB等單位的定義是以10進位的方式去設定,也就是說在硬碟廠商的定義之下,1MB=10的6次方(1000*1000)個位元組、1GB等於10的9次方個位元組,而1TB就等於10的12次方個位元組;但是在作業系統之下,使用的定義卻是2進位的方式,所以作業系統的1MB=1024*1024個位元組,看出差異了嗎?作業系統的1M=1048576,而硬碟廠商定義下的1M=1000000,兩者相差了48576,到了GB就會差距更大(作業系統定義1024*1024*1024-硬碟廠商定義1000*1000*1000)了,所以當你高高興興買了一顆硬碟回家,安裝後卻發現作業系統裡顯示的硬碟容量,怎麼會比硬碟上面標示的容量還少一些時,可不要以為買來的硬碟有問題,或是廠商的容量標示錯誤,這其實只是兩者對於「容量的定義」不同罷了!

與硬碟容量相關的,還有一項鮮少人會注意的重點,那就是硬碟內部的磁碟片數量。一般來說,由於硬碟的高度有標準的限制,所以廠商不可能在裡面無限制的放進磁碟片(不管桌上型還是筆記型電腦用的硬碟都是如此),以桌上型用的3.5吋硬碟為例,筆者所聽過的最多就是5片磁碟片,因此,廠商如果想要增加硬碟的容量的話,除了在磁碟片的數量上傷腦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想辦法增加磁碟片的「單位資料儲存密度」。

所謂的「單位資料儲存密度」指的是磁碟片上每一平方英吋可以儲存的資料量,單位是MB/英吋、GB/英吋等。磁碟片的「單位資料儲存密度」直接就會影響到磁碟片可儲存的資料量,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單碟有多少GB,舉個例子,一顆200GB容量的硬碟如果是採用單碟200GB的磁碟片,那只需要一片就可以搞定了;如果是採用單碟100GB的磁碟片,那就需要2片磁碟片;而如果是採用單碟50GB的磁碟片,那可得要4片磁碟片才行了。


採用單一磁碟片的硬碟(單碟硬碟,圖片取自WD官方網頁)。


採用多片磁碟片的硬碟(圖片取自WD官方網頁)。

硬碟內部的磁碟片數量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使用者一般在使用時,是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感,然而就硬碟本身而言,磁碟片數量的多寡至少會有兩個影響因素,第一是硬碟所產生的廢熱問題,第二是硬碟在存取資料上的效率問題。如同前面所提過的,硬碟是利用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片旋轉,然後透過磁碟讀寫頭來存取磁碟片上的資料,而磁碟片在旋轉時,或多或少總是會發生一些摩擦,磁碟片越多,發生的摩擦也就會跟著增加,摩擦增多之後,轉換而產生的廢熱也會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硬碟內部使用的磁碟片越多,在資料的存取效率上,也會跟著變差;很直覺的假想一下,同容量的單碟硬碟與多碟硬碟比起來,如果你的資料在兩種硬碟內都是存放在同一片磁碟片上的話,或者是循序地存放在不同的磁碟片上,那可能還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實際上大家的資料可能會錯綜複雜地存放在不同的磁區裡,此時對多碟硬碟的資料存取效率就會有一些影響了,畢竟在單一磁碟片上搜尋、讀取、寫入資料的效率,總是會比在多片磁碟片上進行相同的動作更有效率一些。所以如果你在選購硬碟時,發現某一顆硬碟只有使用一片磁碟片,而另一顆相同容量的硬碟卻是使用多片磁碟片,那麼我會建議你盡量選擇單碟硬碟(或者是使用磁碟片數量較少的硬碟)會比較好。

轉速

接著要看的是硬碟「主軸馬達的轉速」,就目前來看,消費型市場的3.5吋桌上型硬碟的主流轉速依然維持在7,200轉,而高階機種則是突破上萬轉的轉速,5,400轉在桌上型的市場上幾乎已不復見,而筆記型電腦的硬碟市場雖然還有不少5,400轉的產品,不過主流硬碟也逐漸地朝7,200轉的產品邁進。

硬碟「主軸馬達的轉速」直接會影響到硬碟對於資料搜尋、讀取、寫入等的效能表現,由於硬碟是依賴內部磁碟片的旋轉來進行資料的存取,而磁碟片又是依靠主軸馬達才能旋轉,所以主軸馬達的轉速就會直接影響磁碟片的旋轉速度,進而影響到資料存取的效率。理論上,硬碟的轉速是越快越好,7,200轉硬碟的效能會高於5,400轉,10,000轉硬碟的效能會高於7,200轉,不過這是指同一類型硬碟之間的相互比較,不同類型(或不同世代)的硬碟有時候不見得轉速高的硬碟會有比較好的效能表現,例如7,200轉的舊款IDE硬碟對上新一代的5,400轉SATA硬碟,此時後者的效能可能會比前者還要更高。

前面提過磁碟片的摩擦問題,主軸馬達的轉速也會對這方面有所影響。通常硬碟的轉速越高,造成的效應就是硬碟產生的廢熱也會越多,就好比多年前,在硬碟廠商剛推出3.5吋的7,200轉產品時,各家廠商的硬碟幾乎都很熱,比起當時主流的5,400轉硬碟,幾乎可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不曉得有沒有人試過拿來煎蛋),而現在主流的7,200轉硬碟雖然在熱的部分已經有所改善,不過未來如果要朝向10,000轉硬碟邁進的話,可能還是得注意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既然提到轉速,那就不得不再提一下「軸承」。硬碟的軸承(Spindle)是由主軸馬達以及軸心本體等組件所組成的,它被設計用來貫穿磁碟片,藉以帶動磁碟片旋轉。早期的硬碟是採用滾珠軸承(Ball Bearing),而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硬碟則大多數都是採用液態軸承,硬碟廠商對於液態軸承的英文命名(中文則通稱為液態軸承)有些許的不同,我們在這裡以Fluid Dynamic Bearing為主,其他還有陶瓷軸承、磁浮軸承等技術,或許你已經在某些產品上,或是在未來的產品裡,可以看到這些軸承技術的應用。

滾珠軸承的設計方式是在硬碟的軸心與基座的部分,放入約8~12顆金屬材質的鋼珠,這些鋼珠不但要當作主軸馬達旋轉的緩衝劑,也要支撐馬達的重量;而液態軸承簡單的說,則是把上述的鋼珠拿掉,改以液態黏性的油膜(或氣體)來替代。滾珠軸承在運作時,主軸馬達旋轉一定會造成軸心端與金屬鋼珠之間的「金屬表面」摩擦,有摩擦就會產生廢熱,而且還會產生噪音,隨著使用時間一久,這些「金屬表面」也會產生磨損,而在主軸馬達有高轉速需求的狀況下,滾珠軸承的極限也越來越明顯。

液態軸承因為採用的是液態的油膜,主軸馬達在旋轉時,油膜會在軸心端的周圍形成一層保護膜,所以理論上不但不會有摩擦發生,產生的熱量很少,而且還可以減少噪音。此外,液態軸承比起滾珠軸承還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外來的震動(硬碟的抗震性會更好),保護軸心的表面,軸心也不會因為磨擦而耗損,理論上可以永久地使用。

不過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液態軸承還是會產生一些噪音與廢熱,也不太可能可以永久使用,而且如果設計的方式與使用的材質不夠好的話,可能還會比滾珠軸承更差。而隨著硬碟的轉速越來越快,現在的硬碟差不多都是採用液態軸承了,滾珠軸承大概已經成為硬碟發展史中的一個過去式,而未來的硬碟會採用什麼樣的軸承?或許是磁浮軸承,或許是其他更先進的技術,也有可能因為SSD(固態硬碟)的出現,機械式硬碟的市場會因此而出現重大的改變(或許機械式硬碟會就此消失),這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未來式。

傳輸介面

另一個與使用者有直接相關的規格,就是硬碟的傳輸介面,而你的電腦可以支援的硬碟傳輸介面種類,通常也限制了你可以選用的硬碟種類,想要使用別種傳輸介面的硬碟,除非加裝可以支援該介面的轉接卡,不然就只好使用外接的型式(例如USB、IEEE 1394等)。我們接下來要說明的傳輸介面將包含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上常見的PATA(Ultra ATA)、SCSI、SATA以及最新的SAS等,至於其他領域或是特殊規格的傳輸介面我們就不在此處多做說明了(請有需要的網友們自行查詢)。

PATA的英文全名是Paralle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也就是平行式的ATA傳輸介面,這個介面在電腦上已經使用超過15年的時間了,而且目前不論是在個人的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或是一些伺服器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應用領域裡,都還可以發現PATA傳輸介面的蹤跡。PATA也稱為Ultra ATA,在個人電腦上也就是大家常聽到、前面也提過的IDE插槽,它的型式與軟碟機的插槽類似,只不過比較長一點,Pin腳數共有40支。一組IDE控制器可以支援2個IDE裝置(通常是硬碟或光碟機),而以前的主機板南橋晶片都有提供2組IDE控制器,所以最多可以安裝4個IDE裝置;不過現今由於SATA介面的盛行,IDE的需求大不如前,所以現在的主機板幾乎都只有提供一組IDE插槽,大多是用來讓使用者可以安裝IDE光碟機,而如果你要在這組IDE插槽上同時使用硬碟及光碟機的話,那就要利用跳針來設定硬碟為Master、光碟機為Slave(除非你有特殊用途,不然一般是建議做這樣的設定)。

PATA介面的資料傳輸速率目前最高是133MB/s,之前的規格包含有100MB/s、66MB/s、...,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Ultra ATA-133、Ultra ATA-100、Ultra ATA-66、...,後面的數字所代表的就是這個介面的最高資料傳輸率。每一種規格與當時硬碟的技術背景有所相關,特別是硬碟的轉速,大致上可以說Ultra ATA-133對應到7,200轉以上的硬碟、Ultra ATA-100對應到5,400轉的硬碟、Ultra ATA-66對應到4,500轉的硬碟、...,這是因為硬碟的轉速直接關係到硬碟所能提供的資料傳輸速率,當硬碟在某一個固定的轉速之下,它的資料傳輸速率便很難突破某一個極限,必須要等硬碟的轉速能夠提升到更高的等級,硬碟所提供的資料傳輸速率也才能邁進到下一個世代的規格。


主機板上內建的IDE(PATA)插槽

SCSI的英文全名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套ANSI標準用於連接設備的電腦系統傳輸介面,SCSI最多的應用是在硬碟上,不過在USB尚未盛行之前,早期的掃描器以及一些印表機(一般都是高階產品才會採用SCSI介面),甚至是早期的光碟機、燒錄機等,都有採用SCSI介面的產品。SCSI普遍被認為是用來替代IDE介面的高階產品,因為一組IDE控制器只能支援2個IDE裝置,而一組SCSI控制器卻可以支援8~16個SCSI裝置,而且SCSI所提供的排線長度也比IDE要長很多,有利於多顆硬碟之間的串接(特別是在磁碟陣列系統的應用上)。SCSI介面的傳輸規格歷經許多世代的演進之後,目前是來到Ultra320,理論上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可達到320Mbps。

SATA是Serial ATA的縮寫,相較於PATA的平行式ATA傳輸介面,SATA就是串列式(也有人翻做序列式)的ATA傳輸介面,它的名稱是由它採用串列的方式傳輸資料而來。根據SATA協會官方網站(http://www.sata-io.org)上的資料說明,SATA傳輸介面的匯流排使用了嵌入式的時脈信號,具備比以往更強的除錯能力,而且它不只是對於傳輸資料,還可以對傳輸指令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高整體資料傳輸的可靠性。其他部分,SATA介面還具有支援硬碟熱插拔;排線寬度縮小,利於機殼內部的空氣對流,而且比IDE排線更容易安裝;以及結構簡單等優點。

SATA介面目前的傳輸規格有SATA-1(第一代的SATA)與SATA-2(第二代的SATA),而下一代的SATA-3規格也準備蓄勢待發了。(PS:按照SATA協會的標準寫法,第一代是SATA,第二代是SATA II,不過我們在這裡為了清楚起見,直接用數字1、2、3來表示,也避免大家看錯。)

SATA-1介面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為1.5Gbps,另一個寫法是150MB/s,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1個Byte不是應該等於8個bit嗎?為何1.5Gbps會變成150MB/s呢?這是因為SATA的資料傳輸使用8b/10b encoding(在數位差異訊號下只能夠使用到80%的有效encoding),而它內部的工作時脈為1500MHz,所以SATA最大的有效傳輸頻寬為1500MHz * 1bit * 80%(因為8b/10b encoding)/ 8(1個Byte = 8個bit),然後就得到150MB/s這個數據了。不過可能是因為1.5Gbps比150MB/s好看,所以SATA-1雖然一開始在硬碟的規格標示上,廠商都是使用150MB/s這個數據,但是現在幾乎都已經改用1.5Gbps了。

SATA-2介面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為3.0Gbps,是SATA-1的2倍,同樣的,它的另一個寫法是300MB/s(原因同上),而除了SATA-1、SATA-2的稱呼之外,另一種稱呼是以傳輸速率的方式,也就是SATA-1 = SATA-150,SATA-2 = SATA-300,這應該是沿用之前PATA的稱謂(Ultra ATA-133、ATA-100...)而來。至於SATA-3部分,不像PATA的傳輸頻寬是以33MB/s的倍數成長,SATA介面是以幾何倍數的方式成長,所以SATA-2的傳輸頻寬是SATA-1的2倍,SATA-3也是SATA-2的2倍(SATA-3變成SATA-1的4倍),SATA-3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可達到6.0Gbps(或是寫成600MB/s)。


主機板上的SATA插槽

最後要看的傳輸介面是最新的SAS(這可不是幾年前令人聞之色變的SAS病毒喔),SAS是Serial Attached SCSI的英文縮寫,由名稱上應該很容易可以看出SAS跟前面提過的SCSI有相關。SAS是串列式的SCSI,由並列式的SCSI(也就是原本的標準SCSI)而來,是由ANSI INCITS T10技術委員會負責開發及維護的新儲存介面的標準。如果拿SCSI與PATA相比,SCSI是用在伺服器/工作站領域,而PATA是用在個人電腦領域的話,那麼SAS與SATA相比也是同樣的狀況,換句話說,SAS就是用來取代SCSI在伺服器/工作站領域的地位。

相較於並列式的SCSI介面,SAS採用串列式的傳輸通道,主機(SAS Host)連接到每一部SAS裝置上都是以點對點(point-to-point)的形式,也就是主機到每一部SAS裝置之間都是單一通道,既不用分享頻寬,而且也可以減少多部裝置同時連接到同一主機時的訊號干擾。SAS完全相容於SATA介面,而且也使用相同的連接埠,目前SAS-1.1規格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為3.0Gbps(300MB/s),SAS-2規格的最高資料傳輸速率為6.0Gbps(600MB/s),未來可望提升至12Gbps(1.2GB/s);這兩種介面同樣都可以支援所謂的NCQ功能,不過整體而言,SAS是更為複雜。

PS:NCQ的英文全名為Native Command Queuing,可翻譯成原生指令排序技術,這項技術需要透過硬碟的韌體(也就是硬碟要有內建這項功能)、硬碟的控制器以及作業系統三者的互相配合,才能提高硬碟的效能(最高可提升約30%)。由於硬碟使用的時間一久,裡面的檔案通常會呈現散亂分佈的情況,當磁碟讀寫頭在讀取檔案時,如果這些資料各自分佈在不同的磁軌上,那麼磁碟讀寫頭可能必須要多繞好幾圈(磁碟讀寫臂的移動距離變長),才能將檔案全部讀取完畢,如此將會降低硬碟的效能,解決之道可以使用硬碟重組軟體,將散亂的檔案資料重新排序為連續的區塊。啟用NCQ的功能之後,會依照檔案在硬碟內部的分佈情況,將讀取的順序做最有效的排序,藉此可減少磁碟讀寫臂的移動距離,提升硬碟在存取檔案時的效能,進而減少磁碟讀寫頭的損耗,延長硬碟的使用壽命。

抗震性與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

在前面硬碟的運作原理部分,我們已經說明過硬碟在運作時,是由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片旋轉,然後再透過磁碟讀寫頭來存取磁碟片上的資料。因此,硬碟在運作時,是很怕受到震動的,因為當磁碟讀寫頭在存取磁碟片上的資料時,兩者是非常非常的接近(磁碟讀寫頭是"漂浮"在磁碟片上),只要震動的力道一大,讓正在旋轉中的磁碟片稍微產生偏移,那麼當磁碟讀寫頭實際接觸到磁碟片的表面時,就會造成磁碟片的表面產生刮痕,而這些刮痕通常就會變成磁碟片上的壞軌,硬碟一旦產生壞軌,磁碟讀寫頭在這塊區域上便無法存取資料了。另外,如果撞擊的力道過大,甚至可能會讓主軸馬達上的軸心等組件產生偏移,導致磁碟片無法保持在正常的旋轉位置上,最後整個硬碟只好報廢了。

PS:由於磁碟讀寫頭在存取磁碟片上的資料時,兩者是非常非常的接近,其間隙甚至容不下一粒灰塵,所以硬碟都是在無塵室中製造的,硬碟如果內部發生故障(例如磁碟片產生壞軌),也必須要回到無塵室才能進行內部的拆解及維修,否則將會很容易讓硬碟再次損壞,這就是使用者的硬碟一旦內部發生故障問題,想要救回裡面的資料卻需要花費大筆費用的最主要原因。

壞軌不僅會讓硬碟損失一些可用的儲存容量,而且在硬碟存取資料時,磁碟讀寫頭往往會因為無法辨識壞軌的資料而反覆地檢查,如此將造成硬碟的存取資料效率明顯地變慢。雖然我們可以利用硬碟在格式化的時候,讓硬碟標示出壞軌的區域而避免發生這樣的狀況,不過如果硬碟上的壞軌過多的話,有時還是會讓硬碟進入無限迴圈的反覆讀取狀態,導致硬碟無法正常的運作(這是硬碟損壞的最大原因)。

為了避免因不小心的碰撞讓磁碟片被磁碟讀寫頭刮傷而產生壞軌,最早期的硬碟需要使用者下達指令讓磁碟讀寫頭離開磁碟片,回到起始位置;而現在新一代的硬碟大多都有內建智慧型的防震技術,當硬碟內部偵測到硬碟有不正常位移的狀況發生時(例如從桌子上快要掉到地面上時),硬碟就會自動讓磁碟讀寫頭離開磁碟片的表面,甚至是回到起始位置,藉此來保護磁碟片不被磁碟讀寫頭刮傷。

至於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是英文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的縮寫,指的是硬碟在操作使用或測試期間,平均連續無故障所達到的時間。MTBF通常代表的是硬碟的可靠性,數值越大越好,例如希捷的Barracuda ES.2硬碟可達到120萬小時的MTBF;抗震性的數值單位為G,也是數值越大越好,例如250G、300G...等。這兩個數值在一般的賣場上幾乎是不可能看到的,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感覺可能也不明顯(保固期限3年或5年,可能還比較能夠感覺到差異性),不過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其實到各硬碟廠商的官方網站上查詢,廠商多半都會把各款硬碟的詳細資料放在網頁上給客戶參考,而你也可以把這些資料當作選購時的參考依據。

硬碟的重要效能規格

平均搜尋時間(Average Seek Time):這是指磁碟讀寫頭從磁碟表面移動到資料所在的特定磁軌上所需要用掉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時間越短越好。

存取時間(Access time):指的是磁碟讀寫頭在磁碟片上尋找位於不同位置的資料時,所需要用掉的(平均)時間,單位一樣為毫秒(ms),時間越短越好。

存取時間與平均搜尋時間在定義上是不一樣的,不過由於同樣都是使用相同的時間單位(毫秒),所以不見得每一家廠商都會列出這兩種規格,有些只會列出數字比較好看的那一項,大家在選購硬碟時可要注意看一下。

資料傳輸速率(單位MB/s):嚴格來說,資料傳輸速率應該要分為讀取與寫入兩部分,甚至還要細分為硬碟內部由磁碟片上的資料讀取到緩衝記憶體(或是由緩衝記憶體寫入到磁碟片上)這一段,以及緩衝記憶體內的資料傳送到外部(或是由硬碟外部傳送資料到緩衝記憶體)這一部份。不過就一般個人電腦的應用來說,硬碟的運作通常是讀取與寫入並重,並不會像例如網頁伺服器(或其他)的系統,比較偏重資料讀取(或寫入)的效能,所以大家應該要重視的是硬碟整體的傳輸速率(並不是採用哪一種傳輸介面規格喔)。當然,廠商標示的資料傳輸速率(不論是讀取、寫入或整體)數字是越大越好囉!

小結

看完了以上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硬碟有更深一層的瞭解了呢?其實就筆者對自己周遭朋友的觀察,一般在使用電腦時,大多數人通常只會注意到CPU、顯示卡、記憶體的效能,而對於硬碟,則多半只注意到它的容量而已,不過這也難怪,因為如果使用電腦一般只是上上網、文書處理、玩遊戲的話,硬碟的效能的確是沒有很明顯的幫助;但如果是常常會需要處理大量檔案的使用者,硬碟的效能就會有明顯的差異了。另外,現在主流的硬碟轉速已經來到7,200轉,未來10,000轉硬碟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在這麼高轉速的情況下,硬碟的散熱問題真的需要好好關切一下,特別是自己組裝電腦的DIY玩家,畢竟硬碟內儲存的資料可能是你花了好幾年的心血,當然,最好的作法是定期備份,或者是使用具有備援功能的磁碟陣列,不然最少你也應該要好好愛護一下硬碟,注意一下它的散熱問題(在後面電腦組裝的章節會再做詳細的說明),平常使用時盡量避免碰撞,如此才能讓你的硬碟的使用年限更為長久。

此外,對於硬碟的傳輸介面部分,是不是越高的傳輸速率規格就一定越好?這也不一定,要依照硬碟能夠達到多高的傳輸速率而定。舉例來說,雖然IDE介面的最高傳輸規格維持在ATA-133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以目前主流的7,200轉硬碟來看,可以說還沒有哪一款硬碟能夠突破133MB/s的資料傳輸速率,即使是10,000轉的硬碟,也鮮少有能夠達到這麼高傳輸速率的產品。而現在SATA介面有兩種傳輸規格,150MB/s的SATA-1與300MB/s的SATA-2,同樣的,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硬碟也還沒有哪一款可以突破150MB/s的資料傳輸速率,頂多是接近而已,而SATA硬碟如果採用SATA-2介面的話,耗電量將會比採用SATA-1硬碟稍微多一些,或許一般使用者對於這麼一點點的耗電量差別不會很在乎,然而就環保的觀點來看,選用耗電量低一點的產品,也可以算是為環保盡一點點的心力(多多少少也可以減少你的荷包支出)。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ech.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142&zNotesDocId=0000075345_A6M6M72FQZ5A1MF4QBZ0D
(寄信給作者) 2007/12/24



郭長祐/DIGITIMES

前言:近十年來CPU業者每發表1款新主打CPU,就會順帶標榜該晶片所用的製程技術,最初只標榜尺寸縮密性製程,而近五年來更是強調各種新材質性製程,倘若不去瞭解新材質製程的意義,那麼也將愈來愈不瞭解新CPU的價值意義……

廣告



過去IBM微電子發表Low k Dielectric(低介電質絕緣,或稱:低介電常數絕緣)製程技術時,人們沒有投入太多的注目,而今Intel在45nm製程的晶片產品發表後,也連帶在45nm製程內使用了High k/Metal Gate(高介電質金屬閘極)技術,使的最近筆者經常被人問及:Low k製程與High k製程到底有何不同?

問此問題的人因為被名稱所迷惑,認為Low k與High k是相互矛盾的技術,且半導體業者都紛紛標榜Low k、High k等新製程技術能為晶片電路帶來新的提升效益,因此迷惑也就加深,所以以下本文將對此進行更多討論。

銅線路製程

要談論Low k製程技術,就免不了要談論Copper Interconnect(簡稱:銅製程、銅互連製程、銅線路製程、銅接線製程)技術,因為Copper Interconnect與Low k Dielectric是相輔相成的,前者用來強化線路的傳導性,後者用來降低線路間的絕緣性。

由於半導體製程的不斷進步,積體電路的尺寸愈來愈小、電路愈來愈密,同時工作時脈愈來愈快,在到達GHz的時脈頻率、線路寬度小於250nm時,晶片內電路內的寄生電阻效應、寄生電容效應也就愈來愈嚴重,進而使頻率無法再提升,此稱為阻容延遲、阻容遲滯(RC Delay),RC Delay不僅阻礙時脈成長,同時也會增加電路的無謂功耗。

寄生電阻的問題來自於線路本身的電阻性,如果可以用電阻值更低、傳導性更佳的線路材質,寄生電阻的問題就可以舒緩。而寄生電容則是因為線路與線路間的絕緣性過高,如果可以降低絕緣性,則寄生電容的問題也可以舒緩。

所以,IBM微電子(即是IBM的半導體事業部、半導體部門)提出銅製程,將原本用鋁材質製造的晶片線路(俗稱:鋁製程)改成用銅材質來製造,銅的傳導性比鋁更好,電阻值更低,如此就可以解決寄生電阻的問題。

解決寄生電阻後,寄生電容問題一樣以換替材料的方式來解決,原本的絕緣材質其絕緣性太高,所以要換替成低絕緣性的材料,也就是低介電值的材料。

關於此,過往使用的絕緣材料為二氧化矽(SiO2),然取代二氧化矽的方案材料有許多種,包括:SiLK、FOx、HSQ、MSQ、Nanoglass、HOSP、Black Diamond、Coral、Aurora等等,各家半導體廠所支持、偏好的材質各有不同,不過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降低線路間的寄生電容。

當然!最好的Low k材質就是「沒有材質」,線路與線路間不使用任何材質,採「真空」作法,如此寄生電容就可以降至最小,IBM於2007年5月發表的Airgap(空隙)技術就是此種構想的實現。

絕緣矽技術

以上所談的都是線路本身與線路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談論電晶體(在此指數位電路所常用的MOSFET)部份的問題,事實上電晶體也因為製程的縮密而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漏電(Leakage Current),這包括兩個部份,一是從源極(Source)通往汲極(Drain)的電流漏往基極(Body,在此也可稱Silicon Substrate),另一是閘極(Gate)電流漏往基極。

對此IBM也提出因應之道,在源極與汲極底下,以及在基極之上,多埋入1層的絕緣層,該絕緣層的材料為二氧化矽,如此就可以減少電流從源極通往汲極時漏往基極,此技術稱為絕緣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製程。

高介電值金屬閘極技術

SOI解決了源極、汲極間的漏電,但卻難以阻止閘極的漏電,閘極的漏電在於閘極與基極間的絕緣度不夠,閘極與基極有著1層絕緣層,此絕緣層的材料過往多半使用二氧化矽,而今二氧化矽的絕緣度已經不夠,所以也必須用新材料來替換,要換替成更高絕緣度、更高k值的才行。

到此,我們總共在3處地方提到二氧化矽:線路間的絕緣、源極/汲極與基極間的絕緣、閘極與基極間的絕緣,線路間的絕緣必須降低絕緣值,所以將二氧化矽替換成其他Low k特性的材料;而源極/汲極與基極間原本沒有絕緣層設計,而今SOI製程在兩者間多鋪設1層二氧化矽製成的絕緣層。

現在,閘極與基極間本來就有絕緣層,但其絕緣度愈來愈不足,所以也必須進行換用,換用絕緣性更高的,所以就有了High k/Metal Gate技術的誕生。

事實上在Intel發表正式研發成功High k/Metal Gate技術前,半導體業界早已在討論High k技術,原本預測2007年此項技術就會開始盛行,不過此預測稍過樂觀,以致後來業界將焦點轉向另一個革新技術:應變矽通道(Strained-Si Channel),此技術可以加快源極到汲極間的電流流動,好加快電晶體的運作速度。

話雖如此,IBM還是在2007年1月正式發表High k/Metal Gate技術,以及Intel在2007年11月正式宣佈成功運用High k Metal Gate技術,而其他業者仍在努力中,。High k能減少閘極漏往基極的電流,可節省晶片的功耗用電,使晶片更省電運作。

High k材質既然能提供更佳的絕緣性,那麼SOI的絕緣層也可以使用,將二氧化矽換成High k材質,預計可以讓晶片功耗用電更為收斂,現在已有多家半導體業者準備進行此一替換,並認為此作法是升級性的SOI技術。

另外,筆者一直沒有提到的是金屬閘極部分,晶片內的電晶體閘極很長一段時間都使用多晶矽(Polysilicon)材質,而今換成金屬(事實上最早期的MOSFET,其閘極也是金屬材質,之後才換成矽)後,可加速閘極(有時也翻譯成:柵極)的關閉/導通速率,如此將可使晶片電路運作更快速。

也因為採行金屬閘極,所以更需要High k絕緣材質的搭配,兩者幾乎是密不可分,所以在許多報導上都寫成High k Metal Gate,但更確切而言當寫成High k/Metal Gate或High k + Metal Gate。



新技術持續嘉惠大眾

至此,相信各位已能體會High k、Low k的不同,名稱上看似衝突,實際上卻毫無矛盾,Low k用於晶片線路,High k用於電晶體閘極。更簡單地說,Low k是強化晶片內「前後左右,線路佈局」的運作速度並減少功耗,High k是強化晶片內「上下,電晶體開啟/關閉」的運作速度並減少功耗,兩者各有所職。

有了上述所談的各項新製程技術,摩爾定律才能持續適用下去,人們也才能持續買到更便宜效能卻更高的晶片。反之,若半導體技術與營建技術一樣,難有大幅度的技術提升與突破,那麼晶片的價格有可能跟房價一樣,永遠是一坪數十萬新台幣的價格。


圖說:圖為IBM處理器的晶片剖面圖,該晶片使用90nm CMOS製程,並用上銅製程與Low k製程,其中Low k方面有使用SiCOH、Cu/SiCOH、以及FTEOS/SiO2等不同材質。(www.03.ibm.com)


圖說:過去晶片內的線路間絕緣多半使用類玻璃性的材質,而IBM於2007年5月運用實驗室內的自組技術手法,成功實現真空性的線路間絕緣技術,稱為Airgap技術,此技術不僅可進一步提升晶片效能,同時也可減少晶片功耗,IBM預計在2009年將此技術運用在其伺服器用的晶片中。(www.03.ibm.com)


圖說:IBM運用Airgap技術製成的微處理器晶片。(www.03.ibm.com)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http://china.goal.com/en/Articolo.aspx?ContenutoId=686506

Flamini: A Second Rate Player?

Only three years ago, as Arsenal prepared to move to The Emirates the following summer, the headlines were dominated by the fact that Thierry Henry was moving into the final 24 months of his contract.

Attempts to get him to sign on sold newspapers throughout the season, and it was public knowledge that he would be on his way to Barcelona if he did not.

He did eventually commit in an emotional moment after the Champions League final – a decision he was to reverse the following summer – but the astute Wenger had taken no chances as far as the club's future was concerned.

The key point is that he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ment – they needed their skipper and star player as they moved to a big stadium and into a new era. He broke the trend, and Arsenal's wage policy, to hand the Frenchman a mammoth five year deal, one which put him at par with Andriy Shevchenko and Michael Ballack as far as the rich list went. Smart move.

As Henry was signing, a certain Mathieu Flamini was moving into his final 24 months. Did anyone even care?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

Fast forward to last summer, when Flamini was moving into the final 12 months of his contract. He was, once again, conveniently ignored. What was 'the professor' doing? He was getting Cesc Fabregas – who had light years to run on his deal – to sign a massive extension through to 2014.

So, before one demands loyalty from Flamini, one has to ask whether Arsenal were loyal to him. If that was business, so is this. The only reason he was not offered a new deal was because Wenger thought he was expendable at that point. He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shown the proverbial finger.

Put yourself in Flamini's shoes for a moment. Would you grudge him for feeling treated like a second rate player? You move into the final year of your contract and watch as a teammate signs on for seven seasons. The person who has to answer for this is Wenger. The Arsenal manager knew full well what he was doing, and it is he who must carry the can, not Flamini.

Personally,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hugely improved midfielder should still have stayed at the club. He will never mean to Milan what he could have to Arsenal, just like Henry will never mean to Barcelona what he could have had he retired at the Emirates. But that is a moot point.

What About Last Month?

Let us move on, assuming Wenger took a calculated business decision, and assuming he thought he could get Flamini to sign on. Let us now look dispassionately at what has happened over the last month. Let's talk business.

Within six months, the midfielder's stock had risen, and with that the interest of other clubs – particularly as he was available on a free. That was the risk Wenger had taken.

Flamini's agents advised him to hold out for a meaty offer. Wenger was to refuse, and made it very public that he would not be blackmailed into breaking his wage policy – the very policy he had broken to keep Thierry Henry at the club.

Another finger, only this time, the player decided to respond in kind. Within six hours of Arsenal's final game, he was in Milan, and another 18 hours later, he had completed a medical and signed on for four seasons at around 4 million euros per year (equivalent to around ₤60K per week). Supposedly, Arsenal would not go beyond ₤50K.

I would rate Flamini at around ₤10-12 million today, even if I was to be conservative. Now, Wenger will go into the market, and probably spend at least ₤8 million as he looks to shore up his midfield again. Flamini, in that sense, would have been a free-transfer, so that eight million could easily be amortised into an extra two million over four seasons.

Even from a purely business perspective, it makes no sense to let him go and then spend more money on a replacement. If Henry earned in excess of ₤100K, surely Flamini could have been offered more than ₤50K as a player effectively signed for free. There have been some great French mathematicians in the past. Arsene clearly doesn't tow that line.

What Message Does This Send?

And the most concerning bit is yet to come. In doing all this, Arsene has broken up a midfield partnership that was perfect for the way he likes to play his football. We have seen some absolutely amazing stuff from Arsenal this season, and a lot has to do with how Flamini has combined with Fabregas. Arsene must now strive to recreate that from scratch, with a player who may or may not suit Cesc's style.

What is more, by losing a key player, he has sent a very dangerous message to the rest of his team. With a new deal for Flamini wrapped up, today, he would have been thinking of consolidating for an even stronger assault on Manchester United. Every Arsenal fan would have been thumping his chest proudly.

Instead, he has told Cesc Fabregas, Emmanuel Adebayor and Alexander Hleb that he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do what it takes to keep this team together. Nice way that to demand trust.

The likes of Barcelona, Real Madrid, Inter and Milan interested in one or more of those players, who will surely have been disillusioned somewhat by the developments. Reports this morning already claim that Fabregas is unsettled after Flamini's departure. Real Madrid circle over him, while Inter refuse to give up on Hleb. The chest thumping fan has been replaced by a worried one!

'Hey gaffer, if you care so much about building a team, why did you not keep Flamini?' That could so easily be the refrain, one that Wenger might struggle to respond to as mega offers start coming in. There will be teams willing to offer Adebayor and Hleb ₤80K per week, and Madrid and Barcelona would probably hand Fabregas a bumper ₤120K. Worrying times at The Emirates, and of their own doing.

Be it lopsided priorities last summer, poor mathematics last month, or simply a sloppy estimation of the damage this exit could cost, there is only one person who must answer for this. So, before Arsenal fans abuse Flamini, they must ask their professor how he managed to land the club just where they were two years ago.

To conclude, what would have been a summer of strengthening for Wenger now threatens to turn into three months spent desperately trying to hold on to his key players. This desperation was already evident in some of his comments about Adebayor on Monday, as well as his anger towards Ramon Calderon.

Talk about swinging the axe onto your own foot! Sorry Arsene, but you have got this one completely wrong.

Abhishek Thakur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bs.sport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30&subid=11&fid=257707&tbid=2344&ismain=



球員/教練 週薪 合同到期

法佈雷加斯 80000 2016 6.30
加拉斯 80000 2011 6.30
溫格 75000 2011 6.30
圖雷 70000 2012 6.30
羅西基 50000 2010 6.30
赫萊布 40000 2009 6.30
範配西 35000 2011 6.30
森德羅斯 30000 2010 6.30
阿德巴約 28000 2012 6.30
愛德華多 25000 2011 6.30
薩尼亞 25000 2012 6.30
費拉米尼 25000 2008 6.30
吉爾伯托 22000 2009 6.30
埃布埃 20000 2010 6.30
萊曼 15000 2008 6.30
克利希 15000 2011 6.30
沃爾科特 10000 2009 6.30
阿穆尼亞 8000 2009 6.30
宋 7000 2010 6.30
迪亞比 6000 2010 6.30
德尼爾森 5000 2011 6.30
本特納 未公開 2012 6.30
法比安斯基 未公開 未公開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40702640
某次EDMILSON艾德米爾森 在接受TV3訪問時他說:
巴薩更衣室內有很多好人,但也有一些人什麼都不想做。24名球員和教練組成一個大家庭,但很多時候家庭裏也有黑綿羊。他們(黑綿羊)沒有競技目標,追求的只是金錢和女人。很多時候他們將訓練和比賽放在第二位,經常是訓練還沒結束就匆匆離開,或和某人有會議或去參加廣告宣傳。”

之後媒體揣測認為黑綿羊 指的就是 訓練不積極 每晚留戀 酒吧的 小羅RONALDINHO

雖說事後 艾德米爾森 有在更衣室向大家道歉 但是巴薩的 更衣室風波卻沒有停息 反到成為對手球迷諷刺的地方。

黑綿羊到底在指誰?因該說小羅只是一個 在刀口上的替死鬼
現在的巴薩 表現不盡如人意 應該說是很差強人意
而更衣室風波在各大俱樂部內都是一個少不了的話題(切爾西.國米.皇馬...)

巴薩隊內 有3大幫和一"留"派
RONALDINHO. ETOO. PUYAL為首的3大幫派

南美幫~RONALDINHO 的左右護法是的德科和 梅西(進球候還用小羅標誌性的雙6手勢表對其支持)其門下有米利托.瑪克斯.多斯桑托斯

法語幫~ETOO為首亨利.阿比達爾.圖拉姆.偶像在此博揚自然在此

本土幫~PUYOL為首巴爾德斯.哈維.因鎳斯塔.奧來格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4-25 22:21 揭秘溫格為何不舍花錢買人 今夏轉會資金只有2500萬!
 記者徐丹雷報導 阿布入主切爾西以來,英超成資本逐鹿場。資本充裕之處要素頻繁流動,同樣帶來不穩。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利物浦美國老闆一度陷入籌資困境,導致兩位山姆大叔爭吵不休。有美資背景的諾森羅克銀行(喜鵲球衣胸前廣告贊助商)因捲入次貸危機被英國政府託管,直接影響球隊下季收入。  槍手以競技成績(收入)養球場,無疑是現行流行外資助力的英超中頗為健康的舉措。為不削弱新球場提供的競爭基礎,溫格一直與天價轉會無緣。自2005年以來,槍手引入赫列布、羅斯基、杜杜等成名球星,身價均不超過千萬鎊。另邊廂,30歲以上球員一年一簽制隨柏格坎普、皮雷續約問題浮出水面,堅持制度同時,俱樂部嚴守工資結構,維艾拉、亨利等高薪一族相繼轉會。日前公佈的查賬報告,揭露了槍手運營實況冰山一角。阿森納球迷基金會(AST)是槍手小份額股東聯合體,有調查阿森納賬務的權力,基於相對董事會的獨立態勢,其意見和傾向也頗能左右董事會決策。根據AST查賬結果,董事會在夏季提供給溫格的轉會資金最多只有2500萬鎊,而不是之前董事會所說的“放在銀行夾萬中的7000萬鎊”。另4500萬鎊現金據透露被董事會用作償債。這很容易解釋為何在酋長第一季順利運轉情況下溫格依然慳吝。從去年春開始,“溫格能花的錢”從4000萬鎊、4500萬鎊,泡泡吹到了如今的7000萬鎊。希爾伍德、埃德爾曼在不同社交場合“走漏”俱樂部“有錢可花”的消息。“酋長”最明顯的公關策略,則是延續近兩季每個主場比賽時入場人數公佈環節。然而,媒體從溫格口中得到的完全不同的資訊。在不止一次被問到引援問題時,溫格堅持的口徑不是“即便我們有錢,也要看他們是否適合阿森的需要。”就是“小羅很好,但現在他不屬於我們。”阿森納的需要,無疑要歸結到“酋長”的需要。6萬人的球場,是槍手在新的量級上和曼聯以及歐陸豪門抗衡的基礎。俱樂部為此負下了高達2.6億英鎊長達15年分期償付的債務,若想縮短還債期,每年償債額則最高可達3000萬鎊,這個數額幾乎可以將新球場一個賽季的票房收入縮水至海布利水準。 財政無疑將繼續考驗溫格以及槍手球迷耐心。溫格現在面臨的挑戰是韋伯斯特條款。

2008年04月23日09:32 昔日天才成西甲最堕落球员 曾4400万转会费却要踢丙级
三年前,西班牙國家隊主教練阿拉貢內斯因為一段電視錄影而成為了醜聞的主角。那是訓練場上的一段錄影,老帥試圖用亨利來激勵雷耶斯,但卻不小心犯了種族歧視的錯誤。阿拉貢內斯當時是這樣激勵雷耶斯的:“告訴那黑狗屎,你比他更厲害。告訴他是我說的,你才是最棒的。”  阿拉貢內斯不知道的是,雷耶斯對於這樣的激勵是並不敏感的,因為,責任感這一單詞,是不在雷耶斯的理解範圍內的。出生在塞維利亞的烏德雷拉,家裏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的母親還具有吉普賽人血統,用西班牙媒體的話來說,雷耶斯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精英教育,阿拉貢內斯的激勵話語對他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一到倫敦,他就愛上了亨利的汽車。名車也是雷耶斯最著迷的東西。所以他根本就無法抵制賓士SLR邁凱輪(MERCEDES SLR MCLAREN)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的超級跑車的誘惑,該車漂亮的車身由價格昂貴的碳纖維合成材料製成,整體工程按照F1賽車的模式進行的。不僅性能要達到賽車的標準,舒適程度也體現賓士的特色。去年11月,雷耶斯花費55萬歐元買下了這一輛夢幻車,在整個西班牙,這種名車也只有18輛。   “我不知道這些輪胎要花多少錢。”雷耶斯說,“但是發動機就像是飛機的發動機,座位也是F1的座位。”坐在駕駛室裏,熟練地操控著數字方向盤,這位元馬競前鋒只欠缺一個漢密爾頓的頭盔。可以看得出,雷耶斯是非常的滿足,這甚至引發他對球員的生存哲學做一番思考。“必須要有生活,我也不是唯一的一個,所有的人都是在生活著,勞爾也生活著。我,我還能抱怨什麼?”我們發現,雷耶斯所要表達的“生活”,其實就是享受的意思。  媒體說,雷耶斯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好萊塢公路電影,那種混合了旅遊、困惑和汽車的電影,而汽車,雷耶斯已經擁有14輛,在西甲球員中僅次於埃托奧。他的職業生涯,在西班牙球員中也算是引人注目的。2000年,17歲的他初登職業舞臺,幾年裏,已經製造多樁千萬歐元級的轉會。從塞維利亞轉會阿森納,轉會費2400萬歐元,從阿森納轉會皇馬,900萬歐元,從皇馬轉會馬競,1100萬歐元。總共製造轉會額度4400萬歐元,根據西班牙媒體的統計,25歲的雷耶斯也是西班牙製造轉會總額度最高的一個球員。
  “你有沒有想過,很多西班牙球員都達不到你的水準,但你卻不能參加歐洲杯,對此你怎麼想?”有人這樣問雷耶斯。雷耶斯只是淡淡地笑笑,像一個害羞的孩子那樣搖搖頭:“不,那些入選國家隊的球員也都是非常出色的。”  強壯、迅捷、靈活、突破能力和得分能力強,這是雷耶斯的優點。事實上,他還在塞維利亞青訓營時,就已引起了歐洲眾多教練的注意。溫格長期跟蹤觀察雷耶斯,最終在雷耶斯20歲那年將他帶到倫敦。去年夏天,馬競俱樂部老闆小希爾在簽下雷耶斯後也非常激動:“安東尼奧是西班牙最好的球員之一,無論是技術還是身體,都非常出色。”不過,當時小希爾和馬競教練阿吉萊不知道的是,雷耶斯其實是一個享受主義者,他不允許生產責任毀掉自己的生活享受。在馬競,雷耶斯展現的是自己最糟糕的版本,到目前為止只上場1167分鐘,進球為零,黃牌倒有6張,紅牌也有2張,球迷們向他宣戰,卡爾德隆球場,只要雷耶斯上場,就會聽到球迷無情的噓聲。  “他給我們的印象是他正在自由落體。”馬競俱樂部的一位高管說,“我們不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就像一個謎,他必須振作起來,否則,下賽季就會被送到阿爾梅利亞,下下賽季他就可能只能在丙級隊混了。”“他缺少一個指導他的人。”馬競這位高管說。一年前,皇馬的高層也持這樣的看法。一年前,西班牙國家隊有一場比賽,雷耶斯的家人都到桑坦德去看他,雷耶斯的母親問了問當地酒店的價格,得知房間是200歐元一晚時,他們全家決定睡在汽車上,雷耶斯的父母、他的哥哥、他的未婚妻全部都睡在了雷耶斯的汽車上,這確實像一部公路電影,但人們想不明白的是,花費幾十萬歐元買一輛名車毫不手軟的雷耶斯,為何對家人卻又這樣吝嗇。“天呢,這是真的嗎?”皇馬俱樂部的領導聽到這樣的消息後,一個個都很驚訝。去年夏天,皇馬做出了將雷耶斯清洗出俱樂部的決定。(伊萬)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I met your mother第1、2季插曲一览

The Theme Song: "Hey Beautiful" by The Solids

SEASON ONE
Pilot:
"Cigarettes and Coffee" by Otis Redding (plays on Robin's stereo)
"Back on the Chain Gang" by The Pretenders (ending)

Return of the Shirt:
"We Rule the School" by Belle and Sebastian (Ted begins his story about Natalie)

Okay Awesome:
"Shine (Lovefreekz Club Mix)" by The Lovefreekz (Marshall's dance solo)
"Heaven" by DJ Sammy (ending)

Slutty Pumpkin:
"Danger Zone" by Kenny Loggins (plays on Barney's stereo when he stands in the hall)
"Inside of Love" by Nada Surf (ending)
also, the a cappella group sings "My Bonnie Lies Over the Ocean," the Peanuts theme, and Big Sugar's "Is She Really Going Out With Him."

Matchmaker:
"Parallel or Together?" by Ted Leo/Pharmacists (begins as Ted steals the info about his "86%")
also, Dr. O'Brien and Architect Mosby sing "Summer Breeze" by Seals and Croft.

The Duel:
"Tubthumping" by Chumbawumba (ending)

Belly Full of Turkey:
"Nobody Move, Nobody Get Hurt" by We Are Scientists (Ted distributes mushrooms)
"Mr. Roboto" by Styx (the strip club)
"You Belong to Me" by The 88 (ending)

The Pineapple Incident:
"Voices" by Cheap Trick (the jukebox)
and a "Voices" cover by Jon Brion (ending)

The Limo: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by Bon Jovi (all over the place)
"Major Leagues" by Pavement (Ted calls for a toast)

The Wedding:
"Laundry Shop" by f**k (near-ending wrapup)
"Soul Meets Body" by Death Cab for Cutie (Ted sees Victoria for the first time)

Drumroll, Please:
"You Don't Know Me" by Michael Buble (Ted and Victoria's dance)
"Spit on a Stranger" by Pavement (ending)
Ted plays "The Entertainer," by Scott Joplin, on the piano.

Game Night:
"Off the Record" by My Morning Jacket (ending)
and of course, there's Barney's song, (c) 1998 Barney Stinson.

Cupcake
"Where is My Mind" by The Pixies (ending)

Life Among the Gorillas
Barney sings "Dirty Deeds" by AC/DC.
Marshall and Lily sing "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by Elton John and Kiki Dee.

Nothing Good Ever Happens After 2 A.M.:
"Alright" by Supergrass (Robin's day begins)
"Quiet" by Rachael Yamagata (Robin ends the day with a glass of wine)
Korean Elvis sings "The Morning After", originally by Maureen McGovern and "Love Me Tender" by Elvis Presley
"Hard Left" by Robin Hackett (ending)

Best Prom Ever:
"Good Feeling" by Violent Femmes (plays on Lily's stereo in the flashback)
"The Freshmen" by Verve Pipe (Lily's prom)
"Hide Another Mistake," "Head Cut Off," "Jesus is Good," and the cover of "Good Feeling" by The 88 (the prom that the gang crashes)

Milk:
"Mother of Pearl" by Roxy Music (Ted is dropped off by Robin and has his epiphany)

Come On:
The hungry string quartet plays Bach's "Air from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aka "Air on a G-String")
"This Modern Love" by Bloc Party (ending)


About the "Get Psyched Mix":
There are two "Get Psyched Mix" lists: One that was posted in "Barney's Blog," a page on the CBS website maintained by some of the writers, and one that is based on what's handwritten on the CD-R case that Barney holds in the episode.
Barney's Blog version:
1)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 Jonathan B. Jovi
2) THE HUMPTY DANCE - Digital Underground
3) COME SAIL AWAY - Stix
4) DON'T STOP BELIEVIN' - Journey
5) THE TRANSFORMERS THEME SONG - O. Prime
6) YOU'RE THE BEST AROUND - Joe Esposito
7) HIGH ENOUGH - Damn Yankees
8) JESSIE'S GIRL - Rick Springfield
9) 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 - The Scorpions
10) HIP HOP HOORAY - Naughty by Nature
11) CHANGE OF HEART - Tom Petty
12) RUN AWAY - Slade
TV version:
1) I Wanna Rock -- Twisted Sister
2)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 BJ (Bon Jovi)
3) Lick It Up -- KISS
4) Paradise City -- GNR (Guns & Roses)
5) Dancing With Myself -- Billy Idol
6) 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 -- Scorpy (Scorpions)
7) Panama -- Van Halen
8) Talk Dirty To Me -- Poison
9) Thunderstruck -- AC/DC
10) Dr. Feelgood -- Crue (Motley Crue)
11) Round and Round -- Ratt


SEASON TWO

Where Were We?:
"Cryin' in the Streets" by George Perkins and the Silver Stars (Ted's summary at the beginning)
"Give Up the Funk" by Parliament (George Clinton's cameo)
"Boys Don't Cry" by Grant Lee Phillips (cover of the Cure song) (ending)

The Scorpion and the Toad:
"It Was Love" by The Elected (Lily and Marshall talk at the end)

Ted Mosby, Architect:
"Here I Dreamt I Was an Architect" by The Decemberists (Ted and Robin talk at the end)

World's Greatest Couple:
"Don't Call Me Whitney, Bobby" by Islands (Lily castrates Barney's apartment)
"Fernando" by ABBA (Marshall leaves Brad and Kara)

Aldrin Justice:
"we're #1" by The World Record (near the end)

Swarley(aka Crazy Eyes):
"I Am Woman" by Helen Reddy (Ted's radio request surprise)
"Forever" by The Explorers Club (Lily and Marshall get back together)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The Cheers theme song)" by Gary Portnoy (epilogue)

Atlantic City:
"Sink to the Bottom" by Fountains of Wayne

Slap Bet(aka Robin Sparkles):
"Let's Go to the Mall" by Robin Sparkles (written by Carter Bays and Craig Thomas, performed by Cobie Smulders)

Single Stamina:
"Skyway" by The Replacements (ending)
UNIDENTIFIED: Music at the bar where James and the gang hang out.

How Lily Stole Christmas:
"Backdoor Santa" by Clarence Carter (Marshall's story)
The gang sings "Silent Night."
UNIDENTIFIED: Reggae song in the dorm room flashback.

First Time In New York:
"Gotta Have You" by The Weepies (beginning)
"Love is Strange" by Mickey & Sylvia (Barney's "Dirty Dancing")
"Always Love" by Nada Surf (ending wrap-up)
"(I've Had) The Time of My Life" by Bill Medley and Jennifer Warnes (epilogue)

Columns:
"Whatever It Is" by Ben Lee (prologue)
UNIDENTIFIED: Narration over "Ted hates being the boss" sequence
"Corazon Incessante" by The Ethels (Ted and Druthers bond over whiskey).
UNIDENTIFIED: Ted wins his employees over with margaritas.

Monday Night Football:
"Young Folks" by Peter, Bjorn, and John featuring Victoria Bergsman (Ted assembles his sensory deprivation gadget, group sits down to watch the game)

Lucky Penny:
"Nine Words" by Oppenheimer (ending)

Stuff:
"I Wanna be Your Dog" by Iggy Pop (Ted sees Robin's dogs as her exes montage)
UNIDENTIFIED: Song during Ted and Robin's big argument.

Arrivederci, Fiero:
"I'm Gonna Be (500 Miles)" by The Proclaimers (the Fiero's permanent music)

Moving Day:
"Soap on Your Skin" by The Solids (Ted and Robin get started on "we're not moving in together" sex)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wan
註記 號次 姓名 得票數 得票率% 推薦政黨
◎ 2 馬英九、蕭萬長 7,658,724 58.45 中國國民黨
1 謝長廷、蘇貞昌 5,445,239 41.55 民主進步黨

taipei
◎ 2 馬英九、蕭萬長 1,011,546 63.03 中國國民黨
1 謝長廷、蘇貞昌 593,256 36.97 民主進步黨

my
第0577號投開票所
◎ 2 馬英九、蕭萬長 814 74.89 中國國民黨
1 謝長廷、蘇貞昌 273 25.11 民主進步黨

kendra
第0017號投開票所
◎ 2 馬英九、蕭萬長 803 65.28 中國國民黨
1 謝長廷、蘇貞昌 427 34.72 民主進步黨

http://vote2008-3.nat.gov.tw/zh-tw/T1/s00000000000.html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23/today-fo6.htm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1(Tue) the wall, Taipei
setlist:
http://www.wretch.cc/blog/angelinerich&article_id=22468438#postComments
superconnected
KC accidental
Farewall to the pressure kids
Stars and sons
Cause=time
fucked up kid
safety bricks
fire eye'd boy
7/4 shoreline
almost crimes
frightening lives
backed out on the...
water and hell
looks just like the sun
lover's spit
it's all gonna break
major label debut

KC accidental



一場和平的暴動;一場啤酒男孩的party
六個大男生,不間斷的搖滾火力放送
首腦朱凱文Kevin Drew和愛踢腿的老頑童Brendan Canning
向歌迷借帽子上場表演,還三八的比賽,小紅帽Brendan 贏了
雖然沒有女主唱(特別是大嫂Feist),也沒有雙鼓手
但150min不用安可的超HIGH演唱會
NT 2800真的值得(下次要記得換飲料)
Enno-夏天的尾巴女主角似乎唱得很賣力
可惜麥可風有問題,我根本聽不到
音控和舞台視覺效果比起Album Leaf在同一場地較差

唱完超過11點,雖然排第一個簽名但還是決定先走,
畢竟已經很滿足而且我也不太期待充滿男子汗的擁抱
買了一件灰色T-shirt(NT600)以慰勞不能來的甫哥
現場還有看到深處暴動中心的陳德政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11136.html
全場大概只有我後方那位40歲以上的老外整場都很冷靜
另外Harry/Sally聽成Hillary/Salary代表著我多益的實力阿!!!XD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emuch.net/html/200712/671362.html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
Stephen D. Senturia
(译者序:本文是发表在最近一期 IEEE/ASME J MEMS的一篇关于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文章。作者Stephen D. Senturia(MIT电子系教授)从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角色的经验出发,对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发表了一些非常中肯也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知道,尽管IEEE系列杂志在SCI中的影响因子相对基础研究的杂志还很低,甚至有的杂志还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IEEE系列杂志在电子工程的众多领域中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审稿非常严格。作者作为IEEE系列杂志中几个杂志的审稿人、编辑,对这些杂志有透彻的了解,因此,相信这些建议会对大家有些帮助;同时,作者的建议是通用的,对其它领域的作者也会有所帮助原文并不长,但是考虑到其中作者使用了一些非科技词汇,查找这些词汇会用去不少时间,因此译者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此文,希望能为大家节约一点时间。错误之处难免,请谅解。

编辑注:Stephen D. Senturia从1992年IEEE/ASME J MEMS(2002年影响因子2.8,译者注)创刊以来就一直是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并在1998年被提名为高级编辑。这些连同他1985年-1995年作为IEEE T Electron Dev(2002年影响因子1.9,译者注)Solid-State Sensors的编辑的经验,作者已经累计具有17年作为IEEE杂志编辑的经验。这些年里,Steve(作者名字的简称,译者注)总结了论文作者们给审稿人带来的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他撰写了下面的这篇“给作者的建议”,告诉大家如何使审稿人满意,并且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论文发表。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一

由于这是我个人的评论,因此在后面的叙述中我将使用第一人称,不过严格一些的作者不会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第一人称。在我35年研究工作的生涯中,我撰写了很多科技论文,每次当我打开从杂志编辑部寄来的装有我宝贝一样的手稿的信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 待地拆开信封,结果是或者做一些小的修改,或者大幅度重写,甚至是判处死刑能把手稿扔进垃圾桶。

现在,我也已经作为编辑和审稿人有17年了,从我审过的无数的论文和与论文数量几乎相等的不幸的作者身上,我感觉到审稿人打击或者拒绝某些论文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些论文确实存在很多缺点。即使不是绝大多数,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同意这一点,至少现在。 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够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使他们能够避免审稿人的大斧和致命一击, 将会对论文作者们有所帮助

一篇科技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与感兴趣的读者交流新的信息,并教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 许多作者忘记了这一点;相反,他们把写作过程视为炫耀自己、让读者注目他们的机会 ,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影响读者,例如给出了太多或者太少的内容和材料。考虑到论文的种类比较多,我这里选择一个实验论文作为假设的例子。这个文章的作者对实验方法 进行了一点小改进,然后用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同样也只是对已发表的理论模型做了一点小改进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呵呵,很精辟的例子,已经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出现,希望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尽管他们尚未做过权威的实验来证实他们的假设。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二、 Senturia的提纲

作者们如何考虑安排和撰写这篇论文呢?我给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列在下面,同时给 出一些更为深入的讨论:
n (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新的
n 依赖与可信度指数
n 谨慎使用投机性词汇
n 不要学朗费罗
n 不要把兔子从帽子里拿出来
n 彻底挖掘所有的金矿
n 记住:审稿人都是不善辞令的,作者(某种程度上)是偏执的
违背above每一条所解释的原则都会导致审稿人生气,一旦他们开始生气,他们就会拿出大斧,并有目的地挥舞砍去。我从来不相信一篇论文已经写到无法再提高的程度,也许一个正常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作者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但是一个发怒的审稿人却比这个正常的审稿人更能够发现问题,不管是研究工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如果这样使审稿人更加生气,显然是十分愚蠢的。每个作者的目标都是让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三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天底下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除了那些比较有信心的人自以为他的工作还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偶尔还会有几个真正独特和令人惊异的结果发表以外,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的。 每个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写清楚明确的上下文,以便读者通过序论和文献引用(是作者真正读过的,而不是从其它参考文献中简单拷贝过来的)能够知道你的新工作属于哪部分。如果作者不知道相关文献,他应该上网去查一查。我曾经告诉我的研究生,“首先 决定你做什么,然后去图书馆找找!”他们也许找不到他们做的,但是可以找到所有相关的材料,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来确定真正相关的子集,这些需要引用。另外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

>如果你有一个主题相近的论文已投给会议正在审稿或者已被杂志接收但尚未印刷,你有责任告诉编辑和审稿人并且提供该论文的复印件帮助审稿过程的进行。如果审稿人发现你有相关论文掩藏起来——也许这是使审稿人气愤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这是真正的气愤——审稿人会认为你在欺骗审稿过程,于是大斧来了。>如果一个文献与你的研究足够相关而使你引用它,那么它和你的结果也是相关的。许多
者在论文开始堆砌很多参考文献进行装饰,但是后面却从来不把自己声称的新结果与 究者对结果进行证实和对比,如果论文的工作没有一点与前人的比较,审稿人会很恼火,于是他们会抽出大斧。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四、 依靠可信度指数科学进步的本质是结果的可信度,这些结果能够被不同的研究者重复和检验。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真正新的研究结果在被别人重复以前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这就引出了可信度指数的概念。

前面假定的论文在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都有些小改进,并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结果,在编写这个论文的提纲的时候,作者应该仔细考虑提纲不同要素的可信度。显然,已经出版的文献结果(姑且不管它正确与否)是高度可信的。另外基本物理规律、已经建立的理论和模型,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实验方法等也都是高度可信的。所有这些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指数。

与此相反,新东西的可信度指数是非常低的。如果一个结果还没有被其他人重复,那么它就不是已经“确定的”,因此不如已经被同行验证的结果可信,而作者关于新结果的猜测和想象则是最低的可信度。但是如果一个新实验结果在论文里有足够多的证明,审稿人可能会接受它,即使他们不同意作者对于新现象猜测性的解释。 所有这些导致了可信度指数原则,它能够自动确定论文内容的顺序。

>按照可信度递减的顺序安排论文内容。这种做法的优点不言而喻。如果一个论文是按照可信度递减的顺序安排的,所有的读者都会同意最开始论述的内容,因为它有最高可信度;但是到后面读者会犹豫是否接受一个新的实验结果(如果恰到好处地解释,就会接受)或者推测性的解释。一个好的论文永远不要在第一个中等或者低可信度内容出现以后再出现重要的、高可信度的内容。那些不同意作者观点的读者,也能够得益于能够在出现不同意见以前了解所有高可信度的材料,因此可以将不同意见集中在正确的问题上。

试样准备方法应该真实反应作者所做的工作,应当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并且应该放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作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直到论文后面低可信度部分才给出新试样的制备等内容,让读者莫名其妙。这种写作方法会使论文看上去杂乱无章,非常难以阅读和理解,而难以阅读的论文当然会使审稿人非常恼火。

当你报告一个新的实验过程的时候,为了保持它的高可信度,你应该用例子说明你是如何从原始数据得到精炼数据,并最终得到分析结果的。同样,对于校准也需要做这样的说明(如果不是基于商用仪器的精度指标),包括样品数量、数据与误差带之间的关系(满量程吗?平均值的概率偏差等)。如果新方法能够给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所期望的结果,无疑这是可信度的基础。这有助于提高你新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概也是撰写论文需要首先考虑的要点。

如果要报道一个新模型,你需要把模型建立在一个高可信度的起点,并在需要清楚地说明从哪儿开始是你采用尚未经过证明的假设而使得可信度开始变化的。至于模型和实验谁在前面,这大概需要取决于爱好了。如果这两者都有新结果,那么需这种方法最令人高兴的结果是,作为作者,你被引导着在所有比较可信度的材料,如新的实验结果,已经展示完全后才开始假设和猜测。这有时会给作者带来不小的困难。现在的趋势是提出结果,给出评论和意见;然后再提出一些新的结果,再给出评论。在开始假设和猜测以前给出所有的高可信度材料。这样,审稿人会喜欢你。

第五、 谨慎使用投机性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在这里对投机性词汇感兴趣。关于这方面的认识,我要感谢MIT 的Arthur Smith教授。 我和他在70年代初期共同写过一篇论文,他提醒我尽量不要使用被他称为“投机性”词汇的一些词,如“obviously”,“probably”,“certainly”, “undoubtedly”等。这是因为从技术的角度看,如果你需要使用表示可能性的词汇,这说明你不能无法证明你的观点,而是在进行假设和猜测。因此: 如果你发现自己愿意使用投机性词汇,它意味着你不知你在说什么,因此这些材料的可信度自然非常低。用明确表示你在进行假设的词汇来代替投机性的词汇,并将相关的评论和低可信度的假设放在论文合适的地方。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六、 不要学朗费罗

在小说“路边酒店的故事”中,作者朗费罗借用坐在酒店炉火旁的旅客的嘴描写了一系列的故事。尽管朗费罗是一个极好的故事作者,我们在写作科技文献的时候不能采用他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实比较吸引人,讲个事实,再讲一段故事来解释一下事实;然后再讲另一个事实和解释它的故事,直到所有的事实讲完。(特别是化学研究人员比较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错误的地方在于它与可信度降低原则相违背。因此,故事很好,但是那可能是虚构的;科学写作需要的是不是虚构,而是真实。要抵抗住现代朗费罗式的诱惑,把所有的高可信度内容都提出以后,再用类似“Discussion”或者“Interpretation”之类的标题来表述你开始进行假设的部分。

七、 不要把兔子从礼帽里拿出
我们都能回忆起孩童时代坐在学校拥挤的礼堂里,兴奋地看着前来表演的魔术师从他的礼帽里变出一只兔子的情形。有一些科技文献作者试图去模仿魔术师,但是他们的这种表演却很乏味。他们把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藏起来,却引导读者进入歧途,然后这时,也只有这时,他们才拿出读者希望看到的能够证明作者观点的实验。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 :一是显然与可信度递减原则相违背,他们(大概)在一些低可信度的解释后面才提出高可信度的材料;二是这会给推理过程带来很大的问题和缺点。审稿人顽强地寻找着缺点,却遇上了从礼帽里变出来的兔子。原则很简单:不要这样做。

八、 彻底挖掘所有的金矿

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个荒凉的峡谷里面,拿着几铲看上去希望很大的泥土,把他们装进坛子里,然后在附近的一个小溪边冲洗它们。这时你突然发现了几块金子,你非常高兴,于是决定跑到最近的采矿办公室申请提出自己的所有权。于是,你对世界声明你的所有权,但是很令人费解地是再也没有回去挖掘那里的金子。

如果你这样做,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傻子,但是事实上,很多科技文献作者恰恰没有回去挖掘他们的金子。获得好的数据要用去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同时还有大笔费劲心思得来的经费),这些数据就好比能产出几个金块的泥土。宣布所有权类似于发表论文-通过这个过程你告诉全世界这附近有金子。考虑到这些数据的成本,如果不努力找出所有的金子实际上一件非常傻的事情,至少,也要找出你已经挖掘的这些泥土里的所有金很遗憾,在我的观点看来,很多作者过早地放弃了从数据中获得更多内容的机会。如果你能够证明你对所获得的数据说明什么或者不说明什么有深入的理解,尽管这可能对你挖掘到的金子能不能发表是不关键的,但是你在审稿人那里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例如,有的作者仅着眼于从能够进行测量的信号,但是却忽略了噪音谱可能会引起限制可检测能力的信息。另外有些作者未能发现掩藏在结果下面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或许能够提供发现新的或者重要东西的线索。简而言之,要有耐心。试着从数据中挖掘所有 \`N VjYr
并且有潜在的兴趣,审稿人会为你的勤奋和坦诚鼓掌。

九、 记住:审稿人是不善言辞

我给出一个关于如何对待审稿人意见的方针,作为本文的结束.

当审稿人抱怨文章的某些内容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了解文章中的问题。不是所有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是正确或者合适的批判,但是我敢说我遇到的批评中90%以上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价值和益处的。

但是,审稿人是不善辞令的。审稿人经常非常恶劣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这使他们的意见看上去非常武断和随意,甚至反复无常。于是作者变得非常气愤和偏执。那么该怎么办呢?

作为作者,你有责任逐条回复审稿人的批判意见。你对此所持的态度对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象有些作者一样,你试图威胁审稿人(或者编辑)不做建设性的反馈而投稿,审稿人(和编辑)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把你放在一边。

我曾经见过很多例子,愤怒的作者有力地反驳审稿人的意见,但是最后他们的论文却没办法发表,因为他们没有把反驳中的精华用于修改他们宝贝一样的论文。自负妨碍采取建设性的反馈措施,而偏执则会削弱这些措施。

维护自己工作的科学性是一项需要从谦逊和尊重别人已经建立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完成的任务。尽管这很困难,当你收到审稿人的意见的时候,压住自己的火气和反驳,试着想想为什么审稿人会在这一点上找麻烦?作为作者,如果你能够指出为什么审稿人会给出这个意见,你就能够同时发现提高论文和使审稿人满意的方法了。通常,一篇论文的失败不是刚好在审稿人提出问题之处,而是往往在其它的地方,如没有精心安排的主题和评论的次序,或者在文章其它什么地方省略了几个解释用的词等。阅读审稿人的信的时候需要抱着非常虚心的态度,这能使你缩短论文发表的时间。

当然,有些审稿人的意见非常明显的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够非常礼貌并且非常职业地处理相关的意见,编辑会比较容易同意你对审稿人的反驳意见。因此,我的建议是重新列 出审稿人的每条意见和你对此意见的评论,以及你如何在论文中进行修改的。如果你对此做了足够好的工作和努力,编辑就有可能决定接收论文而不需要再把论文寄给审稿人重新进行审稿,这会节约几个星期的发表时间。另外,你因为注意审稿人不善辞令而建立起来的声誉,会使你的职业生涯受益匪浅。

同时,下次你会写出更好的论文。
[search]SCI 投稿 审稿[/search]
[net]http://bbs.kaoyan.com/thread-1833824-1-1.html[/net]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由 xbfree 提供,小木虫为个人免费站点,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联系通知管理员,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桌面->內容->設定值->選螢幕2->底下[將我的windows桌面延伸到這個監視器]打勾
2.powerpoint->投影片放映->設定放映方式->多重螢幕->改成監視器2
你上台報告的時候,按下投影片放映
大家看到的是投影片放映
你自己的螢幕就是一些操作選單目錄、最重要的是,還有你的"備忘稿"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年過40,你有焦慮嗎?
A:人生有高有低,但我從沒像過40歲以後,因看不到未來而感到很深的空虛、緊張,恨不得抓個東西,很後悔以前為什麼要做記者。
30到40歲那10年我過得非常有衝勁、未來,根本沒想過要轉業,我台大政治系畢業,台灣民主化過程我都參與其中,以前在《聯合》、《中晚》,我跑國民黨黨政新聞,我的新聞遍及123版,那時爽、影響政局,你說那是自我膨脹也好,但參與旁觀這麼多政治鬥爭,感覺很優越。



政黨輪替失落感大
那時我在《時報》規劃,若能混個副總,最後副社長退休就好了。2000年總統大選,我跑藍軍,大選又跑宋楚瑜,當時是最有希望當選總統的,時報系有個特點,誰主跑執政黨線在報社發展就相對好,像當時總編和採訪主任都是跑國民黨出身,我覺得我未來在報社發展蠻篤定的。2000年全變了,那年政黨輪替、老宋落選,前途突然沒了,我坐在仁愛路人行道上流淚。時報系後來人事調整,跑民進黨、阿扁的,都當上採訪主任;跑民進黨的記者在《時報》分量變很重,我們這些曾在報上佔盡版面的人,突然寫的稿子都只剩下郵票或比郵票大一點,失落感很大。
Q:台灣跑政治的記者得隨政權移動?
A:對,很苦。後來我離開報社到電子媒體,但台灣藍綠惡鬥,標籤化很嚴重,根本沒獨立評論者存在空間,一定得選邊站,像我這種不屬任何集團的沒任何保護,壓力很大。



遭認挺宋節目被停
那時阿扁聲望很高,我節目被停,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我挺宋。後來我在news98批評興票案,泛藍聽眾罵,「陳立宏是老鼠屎」。我常上汪笨湖節目,大家又說我是「笨湖幫」。現在我在綠色和平電台,因質疑趙建銘和吳淑珍,泛綠又罵我,「陳立宏,你狐狸尾巴露出來了,看綠軍氣勢不好,又要回去抱馬英九大腿。」
我不認為自己有變,我只是不想選邊站,想走自己的路,講認為「對的事」,但你不選邊,他們不會把你當自己人。像有些名嘴拿政黨的錢做節目,幫那個政黨講話。一個常上節目的前監委就說,「要我幫你講話當然要錢。」所以政論節目真的不能看,都是不同的政治力量在操控。在我看來藍綠想法邏輯都一樣,只是信仰對象不同而已。
Q:台灣真無法存在不被政治藍綠綁架的媒體人?
A:對,就是要標示清楚才能生存,中間沒人要看。像林建隆是正綠,比我受歡迎。尤其我這張外省臉,講的是眷村式國語,台灣人不會認同我的。至於藍,我藍得過趙少康、李濤嗎?藍綠選民思考都被框住了,我們講什麼對他們都不重要,他們只是想在我們口中聽到一個強化他們本來相信的,然後我們去罵他們本來就討厭的人,所以當藍的發現我在罵宋,他會受不了,同樣當綠的發現我反過來罵陳水扁,他們也會受不了。我期待轉業,但又找不到路,所以每期彩券我都買,期待哪天神眷顧,我可以脫離這種生活模式。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62211

rya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